


冥王星:一颗具有丰富地质和轨道历史的矮行星
冥王星是一颗位于太阳系外围的矮行星。它于 1930 年由克莱德·汤博发现,最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第九颗行星。然而,在柯伊伯带发现其他类似天体后,冥王星作为行星的地位受到质疑。 2006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将行星定义为绕太阳运行的物体,其质量足以通过自身引力围绕太阳运行,并且已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。冥王星不符合第三个标准,因为它的轨道与柯伊伯带的其他天体重叠,因此它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。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,374公里,轨道周期约为248个地球年。它有一个高度偏心的轨道,距离太阳近29.7个天文单位(AU),距太阳最远49.3个天文单位。一天文单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。冥王星的自转周期非常缓慢,约为6.4个地球日,其表面温度范围为-233°C至-213°C。冥王星的大气层稀薄,主要由氮气组成,还含有微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。当冥王星靠近和远离太阳时,大气被认为会冻结和升华(直接从固体变成气体)。冥王星还有五颗已知的卫星:卡戎、尼克斯、九头蛇、科贝罗斯和冥河。卡戎是最大的卫星,直径约为1,208公里,大约是冥王星大小的一半。2015年,新视野号宇宙飞船飞越冥王星及其卫星,首次提供了有关这颗矮行星的特写图像和数据。这次任务揭示了多样化且复杂的地质情况,包括山脉、山谷,甚至还有近期地质活动的证据。天文学家继续利用望远镜和航天器对冥王星进行研究,其独特的组成和轨道使其成为外太阳系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。



